close

這個世界上,有種音樂演出類型叫 American Opera。顧名思義,是相對於歐陸、產製於America (其實就是美國......)的歌劇形式。

感覺很理所當然對吧?我們也有 Taiwanese Opera 歌仔戲啊。但是呢,American Opera 在音樂史上,有其特別的地位。

121231864_3273512496059745_8502255325766151385_o.jpg

American Opera 並不只是「由美國作曲家及詩人詞人所創作的歌劇」這麼簡單。歌劇本身並沒有「國籍」這個概念啊!所以,什麼樣的作品,才可以說是屬於美國的歌劇呢?(有沒有覺得跟臺灣一直在自問的事情很像?)

歷代美國作曲家、作家都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,也做了不少嘗試,但卻沒有一個作品可以讓觀眾發自內心的覺得「啊,這就是美國歌劇!」

然後,1935年,蓋希文的《波吉和貝絲》(Porgy and Bess)問世了!*《波吉和貝絲》角色都是非裔美國人、場景設定也是非裔美國人的社區、音樂大量使用源自美國的爵士樂、藍調等等,雖然首演時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(歐巴桑認為:演出長達四小時可能也有影響......)但確實為「美國歌劇」立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

*《波吉和貝絲》問世的前一年,由維吉爾·湯姆森(Virgil Thomson)寫的《三幕劇中四聖人》(Four Saints in Three Acts),被視為是第一齣美國歌劇。但是他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6世紀的西班牙,對我們來說實在太遙遠,所以不若《波吉和貝絲》知名……吧?也或許只是歐巴桑孤陋寡聞…

121477705_3273544749389853_8346277173374816942_n.jpg
1935年《波吉和貝絲》的的彩排照,取自wiki

接著時間快轉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。1950-1960年代之間,一群作曲家非常認真地討論「何謂美國歌劇」,認真的寫曲、寫文討論、交換意見。但問題是,作曲家對創作歌劇興致勃勃、大眾卻興致缺缺啊!此外,製作歌劇需要龐大的資金,也讓歌劇這種終極表演藝術形式,在美國一直推展不開。再者,聽的人不多、製作費又高,歌劇院也就傾向只做一定賣座的傳統歌劇,害怕做一齣新作就要賠到倒閉。

此時,我們的主角,Kurt Weill (1900-1950) 終於要登場了。Weill 其實是德國猶太人,早年在德國時,曾和戲劇家兼詩人布萊希特 (Bertolt Brecht) 一起寫了不少歌劇。後來為了躲避納粹追緝,1935年逃到美國,並定居在美、直到過世。

121539640_3273570136053981_8445095613483274034_n.png
 Kurt Weill,圖片取自wiki

瞧!Weill不是美國人,但是對「美國歌劇」的發展非常重要。Weill說,我不要幫歌劇院寫歌劇,我要寫百老匯 (Broadway) 劇院有辦法演的歌劇。他稱之為 Broadway Opera,Street Scene就算在這一類。這些作品的歌者,需要有傳統歌劇的聲樂訓練才能勝任,也保有傳統歌劇的詠嘆調,足以讓歌者發揮演唱技術。Weill 藉由「我要在百老匯作歌劇」這個想法,成功找到藝術與商業(他的作品很賣座!)的平衡點。


Lonely House from Street Scene

Weill晚年的作品跟我們熟悉的音樂劇 (musical) 越來越接近,事實上,the Kurt Weill Foundation for Music 就直接把這次慈音老師會演出選曲的Lost in Stars、Love Life、One Touch of Venus直接歸在musical下。(是說,Street Scene 跨 Opera 和 Musical兩種類別,足以證明這齣作品的重要性!)


Stay Well from Lost in the Stars
Weill的太太,Lotte Lenya 演唱的版本

所以,「美國歌劇」究竟是什麼?歐巴桑覺得,就是介於歐陸傳統歌劇和音樂劇之間的演出形式:比音樂劇還要吃演唱技術、比歐陸傳統歌劇那種什麼都大(劇院大、舞台大、布景大、演出人數也很大)的演出形式單純。

121267543_3273598662717795_7810258379319929091_n.png

Love Life 1948年公演時的節目本封面,取自https://www.playbill.com/

唱首微醺的小曲中,慈音老師將演唱多首Weill的作品,有歌劇向的,也有音樂劇向的,來聽聽、現場比較看看!


唱首微醺的小曲~女高音林慈音 2020獨唱會

109069030_3067819643295699_4982662114031294930_o.jpg昏暗的座席,隨意啜飲薄酒,全場目光集中於舞台上的演出。女高音林慈音溫暖的聲音,唱著或是浪漫情意,或是熱情狂放的小酒館 (cabaret) 風情小曲。巴西、阿根廷、哥倫比亞等拉美裔作曲家的樂曲,與美籍Bolcom、德裔美籍Weill作品相呼應。拉丁民族特有的律動和狂放情感,美式的輕挑逗趣,情挑十月夜晚。


🍷演出人員:
 女高音 / 林慈音
 鋼 琴 / 徐嘉琪


🍷場次:
 2020年10月23日(五)晚 7:30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
 2020年10月31日(六)晚 7:30 臺北 國家兩廳院演奏廳

🍷票價及折扣:
 臺中場:500
 臺北場:600  800

購票請洽: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s://bit.ly/cabaret_GraceLin  (02)3393-9888 及各大便利超商。

🍻🍻 早鳥優惠:2020年8月31日前購票,享不限張數、金額75折優惠!

兩廳院之友、臺中國家歌劇院會員卡購票9折;身障者及必要陪同者一名、65歲以上長者5折。


🍷演出曲目:
Alberto Nepomuceno (1864-1920): Trovas 歌

Marlos Nobre (b. 1939): Lundu 龍都舞、Modinha 小曲

João Portaro (1897-1963): A casinha pequenina 來到小房子

Alberto Ginastera (1916-1983): Canción al árbol del olvido 遺忘樹之歌、Chacarera 查卡瑞拉舞、Zamba 贊巴舞、Gato 貓舞

Carlos Guastavino (1912-2000): La rosa y el sauce 玫瑰和楊柳、Piececitos 小腳丫子

Claudio Santoro (1919-1989): Aclantoda rosa 從玫瑰升起、El algum lugar 某處

Jayme Ovalle (1894-1955): Azulão 青鳥、Modinha 小曲

Heitor Villa-Lobos (1887-1959): Melodia Sentimental 感傷之歌、Viola Quebrada 破舊的吉他、Estrela é lua Nova 星星和新月

Kurt Weill (1900-1950): Lonely house, Stay well, Is it him or is it me?, I'm a stranger here myself, Je ne t'aime pas

William Bolcom (b. 1938): Cabaret songs: Over the piano, The actor, Waitin', Fur, Toothbrush time, George

主辦單位:Legato樂聚 (02)2624-1091
贊助單位:國藝會、臺北市政府文化局

arrow
arrow

    Studio Leg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